党建工作

扫一扫
2021年新生群
集中答疑QQ群
群号:604015936

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 >> 学习资料 >> 正文

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历程

时间:2021-12-29 09:52:44作者: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1-12-28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在中共山东党组织的具体领导和八路军一部分主力部队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敌后抗日战略基地。它是联结华北与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纽带,是华中抗日根据地同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以至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的联系通道。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冀鲁边区(后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直接威胁着敌人占领的华北大城市天津,是敌我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山东抗日根据地东濒大海,南接陇海铁路,津浦、胶济两铁路线纵横其间,是控制南北和东西交通以及袭扰敌海上运输的要地。境内地形复杂,有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天宝山、昆嵛山等山区,西部和北部处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运河贯通南北。对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中共中央、毛泽东一再指出,山东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意义重大,要建立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八路军在敌后的重要战略基地。

抗战前夕,山东拥有15.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3800余万人口。山东人民勤劳勇敢,具有悠久的御外侮、抗强暴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组织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后,中共山东省委便发动了全省性的抗日武装起义,组成了若干支抗日武装,开辟了一些活动基地。八路军一一五师和一二九师一部相继入鲁后,与山东纵队一起,逐步创建了以一个省区为基础的山东抗日根据地。1941年7月,冀鲁豫、鲁西两区合并,划为冀鲁豫边区(原属鲁西区的湖西地委仍归山东分局领导,至1942年10月划归冀鲁豫边区)。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山东抗日根据地辖有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五个战略区,控制了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2400万人口。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成长和巩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只有在建立了抗日的武装部队、战胜了敌人、发动了民众这三个基本的条件逐渐地具备之后,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此外,还指出了地理和经济条件等问题。

据此分析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组织抗日武装,初步创建抗日根据地(1937年7月至1938年12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汇报工作后返回山东,即在济南召开省委紧急会议,研究了如何领导山东人民进行抗日的问题。会议决定发展抗日民众团体,组织抗日游击武装。之后。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每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组织抗日武装的十条纲领,提出建立10个军的宏伟规划。在此前后,中共山东省委即以各地党组织领导成员为核心,以党员、民先队员、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及平津流亡学生为骨干,精心地配备了力量,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不失时机地在山东各地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10月底,中共山东省委机关从济南转移至泰安,并于1938年1月1日直接组织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山东各地抗日武装起义和抗日武装的组建,是随着日军逐步入侵而发动和扩大起来的。1937年10月初,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逼近济南,抗日战争的烽火在山东大地燃烧了起来。山东人民在中共山东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起了抗日武装起义的大旗,纷纷加入抗日斗争的行列,建立起数十支大大小小的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当日军入侵鲁北地区时,中共鲁北特委即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部署,趁敌人立足未稳,在原来组建的抗日群众团体的基础上,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成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这是党在山东组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10月,中共鲁西北党组织独立组建了堂邑县第一游击大队(后编为与中共合作抗战的范筑先部的十支队)。他们认真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国民党政府山东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在聊城地区坚持抗战。中共山东省委即派省委委员张霖之等到范部,同已在范部工作的张维翰、姚第鸿等一道,协助范筑先收编了当地的一些游杂武装,建立了30多个支队,共有数万人,开创了鲁西北的抗日局面。

山东其他各地的中共党组织,也都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抓紧有利时机,纷纷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成了一支支抗日武装力量。在胶东,文登天福山起义后,组成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掖县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后,组成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在鲁东,在长山、桓台、临淄三县交界的黑铁山和潍县北部、寿光县牛头镇等地起义后,分别组成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和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第八支队。在鲁中,由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组成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在泰西,由张北华等领导的一支群众自卫武装在夏张镇起义后,组成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沂水、莒县党组织在当地组建的武装,合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中共鲁西南工委在单县、金乡一带,也组织了抗日武装。中共苏鲁豫皖特委还分别在鲁南、苏北和湖西地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成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和第二总队。此外,有一些地方的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也相继组织了抗日武装,分别加入了上述的一些部队。这些抗日武装起义部队的组建,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山东各地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组建之初,不少是数十人、百余人、几百人,武器只有少量钢枪,大多是土枪、土炮,还有大刀、长矛。这些起义武装,虽然数量少、武器差,但一开始就采取各种灵活的斗争方式,英勇地打击敌人,摧毁伪组织。例如:黑铁山起义武装,在小清河伏击日军汽艇,击毙敌官兵12人;天福山起义武装突袭牟平城,摧毁伪县政府,并在雷神庙与日军直接作战;徂徕山起义武装,先后在寺岭、四槐树的公路上伏击敌人;泰西起义武装夜袭津浦路的界首镇,杀伤了敌人,缴获了武器。通过这一系列的战斗,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抗日武装,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各地抗日武装成为一支支有一定装备的数百人或数千人的队伍,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攻克县城10余座。从而大大鼓舞了广大人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1938年8月,国民党政府军进行了临沂、滕县保卫战,并在台儿庄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武装部队,积极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政府军的作战。在台儿庄战役期间,泰西、冀鲁边、清河区的抗日游击队,分别破袭津浦铁路北段和胶济路西段,炸毁公路桥梁,攻克庆云、乐陵县城。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政治部主任远静沧,在配合台儿庄战役的作战中英勇牺牲。

在各地抗日武装对敌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开始在胶东的蓬(莱)黄(县)掖(县)和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鲁中的莱芜、博山、沂水和新(泰)莱(芜)蒙(阴)边区,泰西的大峰山和平阿山区,滨海的诸(城)日(照)莒(县)山区,鲁南抱犊崮山区的东部和东南部,鲁东的淄博山区以北和小清河以南的地区,冀鲁边区的乐(陵)庆(云)南(皮)地区,湖西的单县、金乡和丰(县)沛(县)蔚(县)砀(山)一带,鲁西的冠(县)馆(陶)丘(县)地区和莘县,分别建立了抗日活动基地。

中共中央对山东的抗日武装斗争极为重视。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郭洪涛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随后,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继任边区省委书记。边区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要大量发展山东抗日武装,建立民主政权,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敌后的一个战略基地的指示,制定了发展山东游击战争、在山东全省范围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规划。其主要内容是:以当地建立的抗日武装为骨干力量,从部队抽调干部以建立和充实地方共产党组织,发动群众,着重取得区乡政权;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向北以淄博山区为依托开创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向南发展开创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向东发展开创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在津浦路西创立梁山泊和微山湖抗日根据地;在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从此,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开始有计划地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需要有一支在政治和军事素质上坚强的抗日部队。山东各地在抗日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击队,要达到这个水平,还需要一个锻炼成长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及时派八路军主力一部来山东。1938年5月19日,毛泽东电示十八集团军总部及中共中央长江局,指出:“山东方面已开展起游击战争,那边民枪极多,主要派干部去,派一两个营作基干更好。”7月,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和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挺进冀鲁边区,加强了该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改变了该地区的局面。9月,萧华率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机关部分人员到达冀鲁边区,组成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辟与扩大了以乐陵、宁津为中心,包括沧县、盐山、庆云、南皮等县的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提出:“派兵去山东。”12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一一五师主力挺进山东。下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后改番号为苏鲁支队)到达湖西地区,当即袭击了伪救国军第一军王献臣部,歼其主力千余人,迅速打开抗日局面,逐步建立起湖西抗日根据地。随后,该部又改称为苏鲁豫支队,向豫皖北部发展。

1938年12月,遵照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由山东各地抗日起义武装组成(鲁西、冀鲁边除外),下辖若干支队,全军2.4万余人,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从此,山东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一支有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编制的部队,它标志着山东人民抗日武装,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发展成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此后,山东纵队与相继来鲁的一一五师主力一起,肩负起开辟和坚持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任,更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底,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山东分局,由郭洪涛、张经武、黎玉为委员,郭洪涛任书记。分局的成立,加强了建立和坚持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工作。

(二)加强军政建设,开辟和发展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至1940年12月)

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本侵略者被迫改变“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基本上停止了正面战场的进攻,加紧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而把大部主力转向敌后战场,以确保其占领区。

1939年1月初,中共山东分局召开了特委和支队领导干部会议,着重分析了抗战形势,研究开辟抗日根据地和部署向苏北地区发展的问题,决定在山东纵队和支队两级建立后方司令部,加强县区地方武装的建设,会后,山东纵队即派出军事干部到苏北地区,以当地的抗日武装为基础,成立了“陇海南进游击支队”。

1939年8月,罗荣桓、陈光率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到达鲁西地区,首战郓城西北的日伪军据点樊坝,歼灭伪军1个团。5月继续东进泰西,取得陆房突围战斗的胜利。8月在梁山歼灭日军300余人。9月,萧华率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主力分批从冀鲁边区到达鲁西,加强了鲁西区的抗日武装力量。9月至10月,陈光率一一五师师部、随营学校、六八六团及特务团越过津浦路,进入抱犊崮山区,加强了鲁南的抗日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来到山东,不仅对山东纵队的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增加了一支震慑敌人、鼓舞人民、开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一一五师入鲁后,在山东纵队和各地方武装配合下,开辟与扩大了冀鲁边、鲁西、泰西、湖西、鲁中、鲁南等抗日根据地。

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辟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于1939年四五月间,派陇海南进支队和苏鲁豫支队主力一部,向苏北和陇海铁路南挺进,开辟了津浦路东、陇海路南之宿迁、睢宁、泗县、灵璧地区,建立了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同时,山东分局还派了一批干部到苏北、皖北地区开展工作,建立了中共苏皖区党委。

为团结抗日,中共山东党组织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和军队实行联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早在1938年即派干部到聊城,争取团结国民党政府山东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共同抗日。范筑先在守卫聊城战役中壮烈牺牲后,根据鲁西北抗战形势的需要,以共产党领导的第十支队为主,在北馆陶组建了筑先抗日游击纵队,在以冠县、馆陶、丘县为中心的平原地区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在此期间,山东党组织还主动联合一度来山东的国民党第六十九军石友三部和在山东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如胶东的姜黎川、鲁南的张里元等,协同作战。

中共山东党组织在争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日的同时,对国民党少数顽固派、投降派破坏团结、破坏抗战、制造摩擦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9年2月5日,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在沂水鲁村召开山东省军政会议,提出了一些限共反共的主张,遭到共产党、八路军代表的严正驳斥。这次会议后,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2月10日给北方局的指示精神,对沈鸿烈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山东的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在抗战初期,就不断扣留共产党的干部,制造摩擦,限制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活动。1939年8月30日,他又指使其所属王尚志部,在博山太河镇伏击共产党清河区南下受训干部及护送部队270多人,除护送部队营长吕乙亭等2人当场牺牲、60余人突出重围外,其余全部被囚禁,三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特务团团长潘建军和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邓甫晨等先后被其杀害,制造了亲者痛、仇者快的“太河惨案”。4月中旬,郭洪涛、张经武和黎玉到博山,调动八路军三、四支队各一部进行反击,王尚志部被击溃。

由于中共山东党组织正确地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原则,在根据地内的一些开明士绅、中小工商业者同共产党合作抗日,大批名流学者、爱国进步人士也先后来抗日根据地工作,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力量,推进了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1939年6月,根据十八集团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决定,徐向前、朱瑞来到山东,建立了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和苏北的部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不久,郭洪涛调离山东,朱瑞任山东分局书记。

创建抗日根据地,必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抗日根据地形成的主要标志。

1938年4月前后,胶东的蓬莱、掖县、黄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冀鲁边区建立了乐陵、庆云、南皮三县的县政权,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冀南区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外,鲁西北地区建立了冠县、馆陶、丘县等6个县政权。但是,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种种阻挠,以及对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重要性的认识和经验不足,各级抗日民主政权还没有普遍地建立起来。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发展,普遍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是当时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939年5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山东工作指示》中指出:“在政权问题上,应认识无论八路军部队或地方游击队,如无政权则决不能发展、巩固与建立根据地。”“已得的政权决不能放弃,并还应努力争取新的县区政权。”5月24日,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作出了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加紧建立专署、县、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决定。7月,山东分局又发出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提出:所建立的政权要保证党的领导,县、区、乡长兼八路军游击队大队长、中队长、分队长。在此前后,山东各地中共党组织在莱芜、莱南、博山、淄川、章丘、泰安、泰西、益都、新泰、泰(安)宁(阳)、蒙阴、邹平、长山、临淄、曲(阜)泗(水)宁(阳)边和长(山)桓(台)益(都)边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从此,建立与发展民主政权的工作普遍开展起来。

自从一一五师主力入鲁后,山东的抗日武装和根据地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根据地,1939年12月,一一五师制定了战略计划,创建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然后向东北发展,与山东纵队活动地区连成一片,巩固鲁西、泰西根据地,使之成为山东抗日武装独立坚持斗争的阵地。

随着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部队对日作战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投降派斗争的胜利,山东各战略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政权等各项工作都进一步开展起来。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各界总会成立大会和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等在沂水南部的青驼寺开幕。大会历时1个月,选举产生了山东全省的民意机关——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进步人士范明枢被推举为参议长;选举成立了山东全省统一的行政机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黎玉为主任委员(当时称首席组长);还选举产生了工、农、青、妇、文化各界抗日群众团体的负责人。随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颁布的一系列抗日民主政策、法令在山东各战略区推行,政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到1940年底,先后建立了鲁西、清河2个行政主任公署以及12个专员公署和79个县政府,辖有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湖西、鲁西、冀鲁边和苏皖边区等地区,人口约1200万,面积3.6万平方公里。山东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成立和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遵照十八集团军总部的部署,山东纵队自1939年3月到1940年9月共进行了4次整训。10月,一一五师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统一编为7个教导旅。在此期间,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基本上完成了中共中央军委规定的扩军和整训计划,一一五师发展到7.6万多人,山东纵队发展到5.4万多人,初步实现了主力部队正规化、地方武装基干化、游击队组织化。

(三)克服困难,坚持与巩固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至1943年12月)

1940年11月,日本制定了《处理中国事变纲要》,确定对华作战转入长期持久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从1941年春开始,日军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全面“扫荡”“清剿”“蚕食”、封锁,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反复大“扫荡”,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特务活动相结合的“总力战”,大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同时,对国民党政府继续采取诱降方针,诱使山东国民党政府的一些军队投敌。在日军、伪军和一些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夹攻和封锁下,山东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困难。敌人的“扫荡”次数增加,规模扩大,时间延长。1941年和1942年这两年中,敌千人以上的“扫荡”达70余次,万人以上的“扫荡”9次。尤其是1941年冬,敌使用5万多兵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沂蒙山区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采取“铁壁合围”战术,妄图消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在这次“扫荡”中,鲁中军民坚持斗争,实行避实就虚的灵活战术,打击敌人,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但也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军民牺牲3000多人,被抓壮丁1万多人,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和德国记者希伯等壮烈牺牲。1942年秋冬,敌又对山东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根据地遭到巨大损失。

日伪军到处修碉堡、设据点、挖封锁沟、修封锁墙,实施“囚笼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蚕食”,使一些地区被分割成井字、王字、田字形的若干小块。当时的鲁南、泰山区等根据地就被形容为:东西十几里,南北一线牵。到1942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到2.5万平方公里,人口减少到730万人。

敌人的残酷破坏,加上自然灾害严重,使山东抗日根据地内经济资源大为缩减,人民的衣食和军需用品极端缺乏,军民常以野菜、树叶充饥,生活十分困苦。

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熬过时间,积蓄力量,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准备将来反攻的方针。据此,中共山东分局号召山东全党、全军、全民咬紧牙关,继续坚持长期作战,坚持与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并采取了以下一些对策:

在军事斗争上,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坚持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强调分散活动,实行“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大力发展民兵,组织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坚持边沿区斗争,开展政治攻势,与军事斗争相配合,争取和瓦解日伪军。

在统一战线工作上,根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继续发展抗日民主力量,争取山东的地方实力派,对东北军于学忠部继续采取主动团结的友好态度,对以沈鸿烈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共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在政权工作上,为团结组织各阶层人民抗战和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贯彻实行“三三制”原则,并一步改善与发展了各级抗日政权。1941年4月,山东省战工会还决定划小行政区域,增多行政单位,减少行政层次。1943年8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一届二次议员大会召开,总结了3年的工作,通过了《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并决定将“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黎玉为主任委员,下设民政、财政、教育、公安、工商管理等若干机构。这时的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实际上已是一个相当完善的领导全山东政权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已建立了4个行政主任公署和相当于主任公署的2个直属专员公署,另有18个专员公署,90多个县政府。

在根据地建设方面,从1941年7月起,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开展了“十项建设运动”。在敌人积极推行“治安强化运动”,进行“蚕食”“围剿”的情况下,大力巩固和加强根据地的各方面建设事业。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发布了有关民政、司法、财政、教育、工商管理等规定,同时加强金融工作,开展对敌货币斗争,发展根据地的对外贸易,改进财经工作,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为了克服困难,在抗日根据地内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从1941年初至1943年春,先后进行了3次精简,精简后的脱产人员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4%。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着重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在大生产运动中,各级领导带头,军队、机关人员一起动手,种田织布,从事生产劳动。这样,不仅使军队、机关人员渡过了难关,而且减轻了群众负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了严重的生产生活困难。

正当山东军民处于困难时期,山东分局领导对一些重大问题急需统一思想,中共中央于1942年3月派刘少奇来山东检查指导工作。刘少奇对山东几年来的工作作出了正确评价,尖锐地指出存在的问题,统一了领导成员的思想,明确了今后的斗争方针。这对扭转山东工作的被动局面,克服当时的困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后,中共山东分局发布了减租减息、租佃借贷等条例,进行了减租减息试点,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内以放手发动群众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进一步加强了建党、建政、建军、建立人民武装和抗日群众团体的工作,使山东的工作建立在扎实的群众基础上,使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同日伪顽的斗争中获得很大发展。

为了加强对敌斗争和各方面工作的统一领导,1943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由罗荣桓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新建立的山东军区(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合为山东军区)司令员、政委。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内还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撤销一一五师、山东纵队所属各旅、各支队的番号,部队编为13个兵员充实、领导坚强的主力团,其余部队编为地方武装,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从此,在中共山东分局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战略方针、军事建设上达到完全的统一,改进了各方面的工作,极大地加强了对敌斗争的力量。

在此期间,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内容的党内整风运动。通过整风,使广大党员、干部端正了思想,增强了党性,加强了党内外的团结,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对于克服当时的困难起到了很大作用。

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和对敌斗争的胜利,1943年下半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形势有了很大好转。6月,国民党当局命令东北军于学忠部离鲁,令李仙洲率部入鲁。中旬,李部在鲁西南地区向八路军进攻,八路军湖西、鲁南部队进行了坚决反击。7月初,于学忠部自沂、鲁等山区西撤,日伪军企图抢占这些山区。八路军滨海与鲁中部队遵照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部署,打退了伪军张步云、厉文礼、吴化文等部的进攻,不但基本上控制了诸(城)日(照)莒(县)山区,与胶东区和鲁中区打通了联系,而且控制了沂山山区全部和鲁山山区一部,极大地改善了鲁中对敌斗争的态势。7月,清河军区在广(饶)博(兴)蒲(台)中心地区同日伪军展开反“蚕食”斗争,不仅收复了被敌“蚕食”的地区,而且还乘胜南下,收复了1942年被“蚕食”的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根据地。到1943年底,清河区和鲁南区基本上改变了被敌分割、封锁的局面;清河区与冀鲁边区也已打通联系,并于1944年1月合并为渤海区。山东抗日根据地形势的好转,为1944年春开始的局部反攻打下了基础。

(四)局部反攻,到取得抗日战争胜利(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

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为改变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困难地位,企图打通中国的平汉、粤汉铁路线,抽调兵力对中国正面战场发动进攻。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日军因迭次进攻受到严重打击,被迫实行兵力“重点”配备,大量利用伪军(在山东伪军已增至20万)驻守据点,防守城镇和交通线,敌我斗争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山东军区于1944年初提出对敌斗争的总任务。坚持抗日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同时,决定春季发动局部攻势,把大股伪军和深入根据地内较孤立的日伪军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并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争取伪军起义。

在春季攻势作战中,鲁中军区部队在滨海军区部队配合下,胜利地进行了第三次讨伐伪军吴化文战役,控制了战略要地鲁山山区的大部,并打通了沂鲁、泰蒙各山区间的联系,鲁中形势进一步好转。随后,又开始了夏季攻势。鲁南军区部队进行了讨伐伪军荣子恒战役,全部解放了鲁南重要山区之一的崮口山区。滨海军区部队发起讨伐伪军李永平战役,解放了600余个村庄,巩固与发展了滨海和胶东区的联系。渤海军区部队争取了伪“灭共建国军”第八团王道率领2000余人反正,还攻克了利津县城,扩大了渤海根据地的基本区。

为了胜利地进行局部反攻和迎接大反攻,1944年7月,山东军区召开军事会议,统一作战指导思想,确定在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未根本改变之前,仍要以坚持分散性的游击战为基本方针,并适当集中兵力进行机动作战,相机夺取深入各战略区之间的较大的日伪据点。同时,军队开展了练兵运动,加强了敌占城市工作。

8月,山东军区指示各战略区发动秋季攻势作战。胶东军区部队在8月18日至9月20日的作战中,共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攻克与迫退敌据点130余处,解放了文登、荣成2个县城和2000多个村庄,使东海、西海、南海、北海的解放区连成一片。渤海军区部队攻克乐陵、临邑、南皮3个县城,扩大了各分区间的联系。鲁中军区部队攻占了沂水城,全歼驻守日军1个小队和伪军千余人。随后,又在沂水城北伏击日军草野清大队,毙俘日军300余人、伪军1300余人。

在秋季攻势胜利的基础上,山东各战略区又发动了冬季攻势。滨海军区部队攻克莒县城,争取伪军莫正民部3500余人反正,歼灭日军近1个大队,使滨海与鲁中广大地区连成一片。渤海军区部队在惠民以西地区歼日伪军2000余人。胶东军区部队粉碎日伪军5000人的“扫荡”后,解放了栖霞县城。鲁中军区部队向南肃清了临沂、费县两城的外围据点,向北直逼胶济线。

通过一系列攻势作战,不仅使日军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消耗,而且消灭了大量伪军,大大削弱了敌人的羽翼,山东抗日根据地也得到了很大扩展。到1944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比上年扩大了一倍。

在进行局部攻势作战的同时,山东各战略区进一步发动群众,深入进行减租减息运动。到1944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内的23417个村庄,有63%进行了减租减息,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参军、参战和武装保卫家乡的热潮,有力地支援了山东的局部反攻。

1944年底,山东分局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总结了1944年的工作,提出了1945年的任务:继续扩大解放区,包围和孤立敌占大城市、交通要道;发动群众,发展生产和继续深入进行减租减息;加强练兵,加强对敌政治攻势和武工队的工作;开展拥军、拥政和爱民活动等。

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决定,山东各战略区发动了1945年的春季攻势。鲁中军区部队解放蒙阴县城,毙俘日伪军1300余人。鲁南军区部队攻克泗水县城,全歼守敌。胶东军区部队歼灭伪军赵保原的主力大部,清除了敌在胶东的重要堡垒。滨海军区部队在诸城附近歼敌一部,并争取了伪军张希贤部千余人反正。渤海军区部队解放了东光县城。在这一系列作战中,采取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针,争取大量伪军起义,创造了十分成功的经验。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贯彻中共七大的路线,中共山东分局结合本省的政治形势,提出了山东军民的战斗任务是:争夺与坚持沿海地带及敌人纵深配备地区;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发展攻势,继续扩大解放区。据此,山东军区各部队又发动了夏季攻势。鲁中军区部队歼伪军鲁东和平建国军厉文礼部7000余人,解放了安丘以南、临朐以东、景芝以西的大片土地。胶东军区对盘踞在平度以西、胶河以东勾结日伪军的李德元、阎珂卿等部发起进攻,歼敌3400余人,解放了被其盘踞的全部地区。滨海军区部队在鲁南军区部队的配合下,讨伐伪军梁钟亭部,将其大部歼灭,后向驻码头镇(郯城西)之敌进攻,解放了郯城和码头镇;与此同时,还对盘踞诸城一带的伪军张步云部发起攻击,歼敌5000余人。渤海军区部队进行了蒲(台)滨(县)战役和讨伐伪军张景月部,至7月下旬,渤海区已控有乐陵、利津、沾化、德平、庆云、滨县、蒲台7县城,使各分区连成一片,孤立了敌中心据点惠民。鲁南军区部队在邹县西基本歼灭伪军巩振寰部,8月初又歼灭伪游击第七纵队司令申从周部,活捉申从周。在夏季攻势中,各军区自6月初至8月上旬,共歼日伪军30300余人,扩大解放区约1.1万平方公里。

经过1945年的夏季攻势,山东抗日根据地继续扩大;在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下,已建立了5个行政公署,22个专员公署,127个县政府,850多个区政府,主力部队已发展到23万人,民兵发展到50万人,为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9日,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0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各人民抗日武装部队迅速前进,收缴日伪武器,接受日军投降。11日,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作出大反攻的决定,将山东部队组成五路大军,向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进军。在统一指挥和相互间的密切配合下,山东部队五路大军实行大反攻,共解放县城46座和烟台、威海2市,歼灭日伪军6万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主力部队也进一步得到发展。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在抗战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内的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法、方式全力支援战争。广大妇女纺线织布、缝衣做鞋,慰问抗日军队,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送信件。尤其是山东的民兵、自卫团创造了各种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打击敌人,涌现了一些英雄村、模范村及于化虎、赵守福等英雄人物。他们还从事侦察警戒、围困据点、打扫战场、拆除碉堡、押送俘虏、运送伤员和物资等各种战勤工作,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充分表现了人民战争的威力。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使敌人陷于灭顶之灾。

(山东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

责任编辑:胡飞

 

版权所有: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

地址: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藏龙岛科技园区藏龙大道28号,联系我们:027-81326804

鄂ICP备案号:13016952,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645